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申报
发布时间: 2014-10-08 浏览次数: 673

 

                                                             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申报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第一完成人:张意忠

                                                                                  专业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简介
 
 2000年高教研究室被批准为江西省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开始招收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是全国较早设立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单位之一。
 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现设有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教师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4个研究方向。该硕士点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导师1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主要毕业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教育学专业。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先后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规则》、《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研究生学术论坛章程》、《研究生图书借阅管理办法》、《研究生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研究生科学研究奖励办法》等,通过制度育人。
二是完善硬件设施。订阅了大量的图书情报资料,购买了相关专业书籍;添置了教学仪器设备等。
三是改革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先后2次修改培养方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研讨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
四是营造学术氛围。举办每月一次的博士讲坛、半月一次的研究生学术沙龙,举办研究生培养协作会、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邀请校外专家讲学。
 通过上述改革,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研究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均为100%。研究生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在CSSCI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各类研究课题50多项,参与课题60多项。研究生党员占研究生总数的80%。在学校研究院举办的各类课外活动中先后获得羽毛球男单冠军、研究生演讲比赛二等奖。2002年开始招研究生。现已毕业116人,其中70多人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管理的对口工作,表现优秀,用人单位反映良好;另外,考取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与公务员等10多人。目前在读研究生45人。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主要成员介绍

高等教育学负责人介绍
 张意忠,男,江西新余人,江西师大高等教育学硕士点负责人,从事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全面负责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运行,主持教育研究院的日常工作,负责培养方案与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组织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加强导师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协调全院师生教育教学工作,承担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张意忠置身于大学校园,站在研究生教育的一线讲台,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导师团队建设很有心得,出版多部专著和教材,发表8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专著《教授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教授治学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教材:《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论文《建设高校教学团队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张意忠多次获得校内外的奖励:江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熊智明奖教金等荣誉称号。其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获得了国内教育界同行的广泛认可。

专职教师介绍
左崇良,男,湖南衡阳人,江西师大教育研究院专职的教学科研人员。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法学博士。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尤其在大学治理、高等教育分流、高职教育等研究领域有较大贡献。其主要工作是负责人实施课题改革研究,为学院领导出谋划策,规划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并承担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左崇良对中国教育怀有深厚的感情,思考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关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心高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建设,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代表作有:《研究生科研的非理性问题研究》,《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误区与路径》,《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大学治理的法理证成》,这些高等教育实践探索成果在教育界都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其十分重视高校和社会的沟通和平台建设,重视管理制度创新,关心师生权利的维护,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
专职教师介绍
黄小平,江西南丰人,江西师大教育研究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其主要工作是协助院领导开展课题研究,协调人事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小组合作研讨,接纳集体智慧,收集资料信息,并进行研究生管理工作,承担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黄小平身兼数职,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进行研讨式教学,撰写学术论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理论,在理论指导下促进和规范高等教育实践。其主要专长是进行教育统计与测量,对教育管理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对研究生教育有切身的体会,已发表论文十余篇,社会声誉良好。
 
 

 
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兼职教授介绍
眭依凡,1956年生,江苏镇江人,江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理学士(物理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教育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在高教基本理论和高教管理领域,尤其在大学理性、大学文化、大学校长的办学治校等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柏林自由大学高级研究学者、清华大学伟伦特聘访问教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等。
任教育部高等学校2006-2010年度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高等教育学”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等。
出版《高等教育学》、《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大教育:21世纪教育新走向》等代表性著作,在《教育研究》等学术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5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数十篇。主持福特基金项目及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及全国教育优秀图书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多项。
效果证明

教师获奖
学生获奖

 高教中心研究生在全省研究生(非英语专业)演讲英语水平展示活动中取得佳绩
 2013年11月9日上午,江西省第五届研究生(非英语专业)英语演讲水平展示活动在我校瑶湖校区实验剧场举行。省教育厅副厅长程样国、我校副校长涂宗财莅临活动现场并为获奖选手颁奖。省学位办负责人及来自全省1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参加展示活动的27位选手来自南昌大学、江西师大、江西农大、江西财大等1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展示活动采取定题演讲和现场问答相结合的方式,选手们围绕“中国梦 我的梦”这一主题进行4分钟的演讲,之后在2分钟内回答评委的提问。
 经过激烈角逐,展示活动最终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江西师大高教中心2013级研究生李颖获得一等奖。
活动期间,省学位办还组织召开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就加强研究生管理及研工干部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提升研究生创新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
高教研究中心张意忠教授学术专著获中国高教学会成果二等奖
 201361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公布了第八次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获名单,我校张意忠教授的《教授论》获著作类二等奖。本次中国高教学会的优秀高等教育成果奖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界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奖项评审活动,经过各省市及二级学会初评推荐,本次共有24个省市高教学会,27家分支机构以及行业高教学会和高校高教学会等69家单位从2131份申报材料中,遴选出252份成果申报,经中国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认真评审。张意忠教授的研究成果由江西省高等教育学会推荐。(文/图 江西师大高教研究中心)
  

                                                       成果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系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5年来,课题组对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解决了五个方面的教育实践问题。
1)构建导师团队,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内培外引,组建导师团队,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力量雄厚。
2)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制度建设,修改培养方案,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3)提升人才质量,彰显效益与特色。培养的研究生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人格健全,能应对新挑战。毕业生就业率100%,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融合、个性化培养、研究性教学、合作式科研”的培养模式。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把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材,出版相关教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教学效果。
2)实行导师负责制,强化科研训练。
实行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导师负责制,加强导师培训,引进优秀博士,形成合理梯队,倡导学术自由,加强学术合作。通过开展每月1次的博士讲坛,半月1次的研究生“学术沙龙”,与兄弟院校开展研究生培养协作会与研究生论坛,组织研究生申报课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
3)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制度管理。
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研究生学术论坛章程》等9项制度,成效显著。
3.创新点
1)教育理念创新
开创性地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科研驱动、创新引领”。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优化了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导师的引领作用,组织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注重理性训练,注重人格培养,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出“团队-平台-项目-合作”的一体化培养途径。
3)管理制度创新
立足自身条件,借鉴先进经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导师管理制度、研究生培养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等多项制度,关心师生权益的维护,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推广应用成果
2010年始在校内及兄弟院校加以推广,上受益。应用成果有专业建设、导师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建设等。
2)贡献
被公认为专业建设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强的品牌专业,社会声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