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我院举行2016届研究生毕业论文预答辩。张意忠副院长邀请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武杰研究员和教育学院刘春华博士作为院外专家,与我院丁永为副教授、黄小平博士和刘志忠博士分成两组,对15名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诊断,指出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修改建议。

毕业论文预答辩,是建院以来我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始终坚持的重要工作。在正式答辩之前,有必要了解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地解答研究生在论文写作的最后阶段存在的迫切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帮助研究生尽快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实践证明,预答辩对于学生在短期内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年我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要好于往年。这表现在:第一,毕业论文结构完整。按照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写作,不存在没有写完、在结构上缺章少节的现象。第二,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在注释、参考文献、标题、字体、行间距、表格等论文常规格式上能够做到基本统一。第三,毕业论文语言流畅、表意清晰。大部分同学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在学术语言表达上,能够做到遵守学术规范,书面化,较少语句不通顺,较少错别字。

尽管如此,专家们仍然指出了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第一,研究问题不够明确。一部分同学选题过大,以至于不能驾驭。一部分同学的选题又过于细微,以至于视阈狭窄。还有一些同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与论文的框架之间在逻辑上不一致,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第二,文献综述不够扎实。有些论文明显缺少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批判,而直接开始自己的论证。有的论文虽然罗列了前人研究成果,却没有对这些成果进行分类、分析和评价,以至于不能够在写作中应用这些成果,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支持。也有的论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但是评价不准确、不全面,有一概否定前人成果价值的倾向。第三,研究方法不够准确。部分同学对研究方法的认识不准确,以至于在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分析时存在“硬伤”。有的问题不适用实证方法,却运用了实证方法。有的问题需要运用案例研究法,但却把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混为一谈。至于思辨研究,概念界定不准确、缺少分类与比较、演绎过程前后矛盾、结论与推论过程断裂等问题普遍存在。这说明无论实证研究还是思辨研究,部分同学对方法的认识不够准确、掌握不够熟练。第四,研究结论不够深入。部分论文存在“泛泛之论”,通过大量的分析、论证之后,结论却失之空泛。
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建议:第一,进一步聚焦问题,做好文献综述,对学术史有系统、准确的认识。第二,进一步反思研究方法。对所运用的方法,必须做到准确认识、正确应用。第三,深入思考论文逻辑推理过程,把论文分析引向深入,重新思考已有结论与论证过程之间的关系,使结论严格建立在论证、分析过程之上。

预答辩专家切中肯綮的批评、条理缕析的建议,与幽默机智的话语,让同学们受益匪浅。15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预答辩。预答辩会在紧张却轻松的氛围中结束。(图/文 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