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下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教授,应邀来我院为师生做了“知今宜鉴古—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专题讲座。聆听讲座的老师有我院张意忠副院长、刘志忠老师、黄小平老师等,文旅学院和教育学院部分师生以及我院全体硕士生。
讲座伊始,张意忠教授向在座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郑若玲教授的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及其研究特色。郑若玲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考试制度、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研究,她的讲座内容分为三部分:科举制度概述;科举学是怎样一门学问;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郑若玲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从隋代到清末期间科举的发展历程,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直至清末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郑教授接下来介绍了科举制的运作流程,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郑教授着重介绍了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考试流程和内容,童生试为地方官学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殿试是科举生涯的终点,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郑若玲教授最后讲授了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一是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二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所借鉴。
参加讲座的同学们被讲座的内容深深吸引,讨论热烈,大家就教育公平、科举的利弊等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郑若玲教授详细作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郑若玲教授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恒久的生命力,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惟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对世界思想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
最后,张意忠副院长总结了郑若玲教授的讲座内容,指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团队走在学术前沿,在科举学和考试制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张院长高度评价了郑若玲教授的讲座内容和她的严谨治学精神,感谢她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图/文 教育研究院研究生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