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杰研究员讲“如何做科研”
发布时间: 2017-03-13 浏览次数: 603

   

        2017年3月12日下午,省教育厅教科所武杰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了题为“如何做科研”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张意忠院长主持,研一、研二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是围绕研究生学术方向与学位论文两个主题展开的。进入主题之前,武老师讲道,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养成三个好习惯,即作息习惯、锻炼习惯与学习习惯。作息习惯具体为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对于学习习惯,他讲道,定期买书、阅读即是其中的一大环节。温馨般的闲话家常过去了,武老师引领我们进入充满趣味的主题世界。在研究生学术方向这个主题环节,武老师亲切地询问了同学们的学术方向,对此,他指出在学术方向的选择上同学们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做出选择。有了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方向后,才使得科学研究更有趣味。武老师继续讲道,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经验的方式,如人类初始时期,那时的人们通过经验的累积才发现捕捉到的野生动物可以圈养、植物的种子可以种植,这些还不属于科学研究,而之后的科学研究则被限定于自然科学领域。到了民国时期,胡适先生指出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应该进行科学研究。从此,我们中国才真正算是有了科学研究。那什么是科学研究呢?武老师辨析了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他说道,所谓科学而非技术,指的是客观规律,其对应的词语应是发现;而技术即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行事,相对应的词语应是发明。综上,教育要做科学研究。那么,如何做科学研究?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来探索客观规律。何为“实际”?即是在科学研究上,自己是否占据所从事研究的资料;何为“求”,即是本人思想,是一种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应当无限接近于客观事实;何为“是”?指的是“客观规律”,其为三种境界,上上为事物的客观规律,其次为其之本质,再次为其之特征(条理化)。接下来,武老师讲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他看来,从事科研最本质的方法有二,一种是观察法,另一种的实验法。而观察法又是上上之选。提到观察法,武老师认为个案研究胜于多案研究。对此他说道,古今中外,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无一不是个案研究。这是一种从抽象到一般的演绎过程,抽象出事物最本质的客观规律推及到同“类”事物身上的过程。他强调说,如果进行多案研究,其所选案例是无穷尽的,是比不上抽象出最一般、最本质特征的个案的。因此,个案研究要胜于多案研究。    

        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主题环节,武老师提到学位论文应该包括以下八个要素,即为选题、学位论文基本范式、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理论基础、研究框架、论证过程、结论。提到选题,他说道,选题不仅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还要审视自己所掌握的研究领域的资料。另外在结合资料的基础上要积极寻求导师的帮助,找到新发现。对于学位论文的基本范式,无非是问题、论证、结论三段论,要注意论文一、二、三级标题的逻辑性、整体性。至于研究问题,武老师认为越集中、越小越好;而第四个要素研究假设应当是基于事实本身的本人判断。关于寻找论文理论基础的问题,武老师形象生动地举了“数学解题要运用公式、定理”这个例子,他指出科学无国界也无学界,关键在于所找理论要具有针对性与依据。最后,所谓学位论文的研究框架问题即是研究观点成不成立、有无道理的问题;所谓论证过程即是论文一、二、三级等标题的逻辑证明关系的过程;所谓论文结论,应当是最本质的东西,越简洁,越明了。那末,武老师说到做科研要有一种历史观,他建议我们去多补点史学、经济社会方面的知识,这对我们今后论文的写作有着莫大的帮助。此外,武老师亲切地说,研究生阶段是建立一个人思想的阶段,要把研究生阶段当做是一种人生修炼。

        那末,伴随讲座结束的是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图/文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