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06)
发布时间: 2020-05-22 浏览次数: 526

一、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使研究生掌握坚实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掌握并且运用高等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坚持专业方向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及较强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核心能力: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反思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判断能力、鉴赏与包容能力、突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及协调决策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掌握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管理手段与方法,能够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学术性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生导师

1

高等教育原理

以高等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介绍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揭示高等教育的内在特征、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

张意忠、刘志忠、吴重涵

2

高等教育管理

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讨论在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协调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外部关系。

刘小强、黄小平、王云兰、刘光华

3

教师教育

培养学生以国际的视野和系统思考的方法来分析教师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变化,深化对教师教育规律的认识。

余闻婧、吴国娟、杜侦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般按3学年制订。

允许硕士生提前毕业,但硕士生的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硕士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详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及学分要求规格表》,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及学分要求规格表

模块

课程类型

设置门数

学分要求

设置要求

备注

学位

课程

公共必修课

4

7学分

由学校统一设置

 

学科基础课

2

6学分

按一级学科设置

 

方向核心课

3

9学分

按二级学科设置

 

 

方向探究课

2

4学分

按二级学科设置

 

非学位

课程

方向选修课

3

6学分

按二级学科设置

 

公共选修课

1

1学分

由研究生院统一开设

 

跨学科选修课

1

2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

 

补修课程

不少于2

不计学分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

参加本科生课程班级学习

实践

环节

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学术报告。

1学分

各学位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术活动的时间和形式

由导师进行考核

实践活动

硕士生须参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等活动。

1学分

各学科专业应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生参与实践的内容、形式和时间

由导师进行考核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见附件一,课程简介见附件三。

2、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考核成绩在75分(含75分)以上为合格,公共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在60分(含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硕士生课程的考试,可采取课堂开卷、课堂闭卷、课程论文、口试加笔试等不同的形式;硕士生课程的考查,是根据平时听课、完成作业、课堂讨论、调研报告、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评定的成绩。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课程过程考核。各学科专业可根据本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自行选择考核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五、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10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本专业的“学术沙龙”(至少三次主讲、三次主评)等活动不少于20次。学术活动占1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教学实践是体现我校师范特色,培养提高硕士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是锻炼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实习,实习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外,也可以参加社会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六、文献阅读

1、高等教育学学科经典文献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见附件二)

2、考核标准

在第一学年,研究生须完成对一级学科范围内必读期刊和著作的阅读,在第二学期末向院研究生干事提交读书报告1,在第二学年中期考核前提交培养方向必读期刊和著作的读书报告2。由院学术委员会组成专家组为两次读书报告打分,每份报告满分为50分,两份报告累计分数不低于75分(含75分),不足75分者中期考核不合格。

七、中期考核

为建立硕士生分流培养的机制,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前,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文献阅读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参照《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中期考核与筛选暂行规定》执行。

八、科研能力的培养

1、鼓励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要尽力创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规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活动的次数及撰写有关摘要或笔记的要求。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九、学位论文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实行定期检查制度,每年的第四个学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

论文写作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遵守学术规范,在理论或实践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方可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导师为主,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研究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室、所、中心)和研究生院备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计划要对该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高等教育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备注

 

 

公共必修

99920001

99920002

公共英语

3

108

12

学校统一安排

 

99920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学校统一安排

全校必修

9992001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2

学校统一安排

文科必修

00620018

专业英语

1

18

2

余闻婧

各学院自行开设

 

 

学科基础课

00620001

高等教育学

3

54

1

张意忠

00620002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

54

2

张意忠

方向核心课

00620003

高等教育管理学

3

54

2

黄小平

00620004

高等教育史

3

54

1

刘志忠

00620005

高等教育哲学

3

54

1

吴国娟

方向探究课

00620006

高等教育理论专题

(高等教育原理方向)

2

36

2

乐志强

00620007

大学史研究前沿

(高等教育原理方向)

2

36

4

刘志忠

00620008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管理方向)

2

36

1

张意忠

00620009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高等教育管理方向)

2

36

3

王云兰

006200010

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前沿

(教师教育方向)

2

36

3

余闻婧

006200011

教师教育专题

(教师教育方向)

2

36

3

刘志忠

公共选修课

99920012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1

18

12

学校统一安排

 

跨学科选修课

 

学生自主选修跨一级学科课程

 

 

 

 

至少选修

2

方向

选修

00620012

比较高等教育专题

2

36

3

乐志强

 

00620013

西方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2

36

3

刘小强

00620014

教育统计与测量专题

2

36

4

黄小平

00620015

高等教育社会学专题

2

36

3

黄小平

00620016

全球化与大学发展新趋势

2

36

4

余闻婧

00620017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题

2

36

4

乐志强

实践

环节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10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本专业的“学术沙龙”(至少三次主讲、三次主评)等活动不少于20次。参与或承担1项研究课题,发表1篇高质量论文

1

 

 

 

 

实践活动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1

 

 

 

 

补修

课程

 

教学论

0

36

12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德育论

 

36

12

 











 


附件二:

高等教育学学科经典文献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序号

适用范围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编者

出版单位

备注

1

一级学科

教育研究

高宝立

中央教科院

必读

2

一级学科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上海教科院

必读

3

一级学科

比较教育研究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

选读

4

一级学科

中国教育学刊

钟秉林

中国教育学会

选读

5

一级学科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读

6

一级学科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读

7

一级学科

爱弥儿

卢梭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读

8

一级学科

理想国

柏拉图

商务印书馆

选读

9

一级学科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教育科学出版社

选读

10

一级学科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弗莱雷

华东师大出版社

选读

11

一级学科

意识形态与课程

阿普尔

华东师大出版社

选读

12

一级学科

学记

潜苗金

浙江古籍出版社

必读

13

一级学科

教学机智

范梅南

教育科学出版社

选读

14

培养方向

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15

培养方向

高等教育新论

伯顿·克拉克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16

培养方向

学术权力

范德格拉夫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17

培养方向

现代大学论

弗莱克斯纳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18

培养方向

探究的场所

伯顿·克拉克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19

培养方向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

伯顿·克拉克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20

培养方向

走出象牙塔

德里克·博克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21

培养方向

大学的理想

亨利·纽曼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22

培养方向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克拉克·克尔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23

培养方向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范富格特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24

培养方向

美国高等教育

赫钦斯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读

25

培养方向

欧洲大学史(三卷)

吕埃格

河北大学出版社

选读

26

培养方向

哈佛规则

布瑞德利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27

培养方向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

托尼·比彻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28

培养方向

美国大学之魂

乔治·马斯登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29

培养方向

大学理念重审

帕利坎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30

培养方向

高等教育研究

刘献君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必读

31

培养方向

中国高教研究

王小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选读

32

培养方向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汪永铨

北京大学

选读